莫把儿孙当马牛
2020-04-13 15:28:17          编辑:周媛 | 作者:聂鑫森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4239

  凡放寒、暑假,在大、中、小学念书的莘莘学子,没有不兴高采烈的。尤其是念小学、初中的孩子,正处在天真活泼的年龄段,谁不想尽意地玩耍?当然,这种玩耍是在复习功课、做好作业之外。但当孩子们干完了这些正经活,能欢天喜地玩耍吗?难!他们的父母,还有爷爷、奶奶、外公、外婆,早已拟好全面培养孩子才艺的完美计划,不惜花高额学费把孩子送入各种培训班。语文班、作文班、国学班、数学班、书法班、美术班、声乐班、乐器班、体操班、外语班……你想学什么,就有什么场所来收容你。

  依照孩子的某些特长和兴趣,学一两个项目,是无可争议的。问题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、赞誉度过高,或者说是期望值过高,认为自家孩子精力旺盛、天分不同常人,学什么都能有出息,于是让孩子在不同时间、地点,进入多个项目的培训。我的一个老熟人的孙子,才十岁,放假期间学写作于“小作家摇篮”,学国学于“孔孟经典讲习所”,学英语于“未来留学生之星班”,外加书法班、钢琴班、数学班。由大人轮番领着孩子,穿梭于各个培训班之间,只有晚上才能歇口气。我劝老同事:“莫把儿孙作马牛。”他说:“家家孩子都在发奋努力,我们能松懈吗?我这个孙子,聪明,将来会有大造化。”

  在各地,不仅培训孩子才艺的项目五花八门,而且各种才艺竞赛的机会也多(都是收费的),家长往往都会不厌其烦地为孩子频繁报名参加。每次竞赛都要评出一、二、三等及优秀奖项,一时间出现了许多“小作家”“小画家”“小书法家”“小钢琴家”“小歌星”“小舞星”“小国学家”……孩子一夜之间成了“明星”,家长也倍觉荣耀。

  在眼下,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应是生活在一种幸福、快乐的氛围中,但因教育理念的偏差,渴望孩子成才的社会心理过分浮躁,孩子的精神压力也无形中增大。我们常于报刊、电视上,读到孩子因不堪重负,出走和自杀的消息,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。

  古人对家长不切实际地强迫孩子学这学那,以达到迅速成才的自我满足心态,写过这样一付劝诫对联:“欲将书艺传名姓;莫把儿孙当马牛。”

  宋代的王安石,写过一篇名文《伤仲永》。说的是一个叫仲永的孩子,五岁时便稍通文墨,“指物作诗,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”于是,孩子的父亲也跟着出名,被人请去赴宴,“或以钱币乞之,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,不使学。”父亲带着孩子去炫耀于人,吃个饭,得点赏钱,却不叫孩子怎么去牢固地打好文化基础。到仲永十二三岁,“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之闻”;又过七年,二十来岁了,“泯然众人矣”——和普通人一样了。

  孩子的成材,不能只靠天分,此其一;也不能指望速成,得培养其心智,授以正确的学习方法,循序渐进地登堂入室,方有成功的希望。


责编:周媛

  下载APP